与“无”对话的设施

渐明白书中讲述的是,在阅读此类书籍之前,其实人们对这些概念早有了解。这座建筑的设计初衷便是为了纪念发扬这种思想的伟人。场馆分成三个空间,分别是展览空间、学习空间和思索空间,在此我尝试从能够拍摄的建筑外部逐步了解它。

水池中浮现出一座白色立方体建筑。屋顶薄而扁平,延伸出宽大的屋檐。水池表面并非镜面般平静无波,时而随着声响,水面的一角隆起,产生的波纹慢慢向整座水池扩散。水面的波纹像竹筒敲石一样断断续续,反而营造出一种宁静的韵律。建筑以及周围树木的倒影在水面不断摇曳。

尽管其中暗藏用于思索的空间,这座看似立方“体”的白色建筑,却又兼具平面性,留下一种正方“形”的印象,感受不到深度,但也谈不上单调。游荡于场馆之中,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发现这个空间具有丰富的多面性。虽然浅显、单纯、随意,但只要你想要捕捉,它便会以与之相匹配的面孔做出回应。

自明治以来,日本人一直尝试尽可能多地吸收西方知识。在技术、哲学、数学和科学领域,曾几何时,似乎一种偏向西方、以理性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可以回答世界和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铃木大拙却在这种潮流中独自面对西方社会,坚持不懈地阐明东方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生和宇宙的思考。其思想得到了西方社会的广泛共鸣与支持。

我自身,一直以来都是通过设计实践对事物进行思考,而接触铃木大拙的著作,之前模糊的感觉仿佛重新受到点拨,那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今天,在分析性思维产生知识的集大成者——人工智能技术即将改变世界之时,想必应该不只是东方人在尝试重新反刍东方的思维方式。

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谷口吉生。体现“无”与“禅”的建筑设计一方面看似确实难以解读,而另一方面又是那般自然,仿佛从最初就注定了要矗立在这里。场馆于2011年竣工。正值晚秋落叶飘舞的季节,水池和地面,应该是每天细心打扫的结果,就好像是昨天才刚刚完工的一样,呈现着一派清新景象。仿佛是受到眼前景象的感染,我们很快便结束了照片和视频的拍摄。

2022.12.5

Access

3-4-20 Honda-machi, Kanazawa, Ishikawa Pref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