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将海洋本真直抵人心的感官装置

BLUE OCEAN DOME是大阪・关西世博会的一所民间展馆,于2025年10月13日结束其使命。此篇为其记录。建筑设计由坂茂先生担纲,由三大穹顶构成。A穹为竹制,B穹为碳纤维,C穹为纸管打造,其精妙结构皆可从内部一览无余。我负责此馆的策划与构思,旨在充分展现建筑家坂茂先生(其结构设计亦亲自操刀)所创造的空间之美,故馆内不设任何多余墙体。

入口A穹顶内,设置了以“水循环”为主题的艺术装置。自2000年左右起,我便开始零星运用超疏水涂料创作水主题作品,而眼前这件可谓是其集大成之作。山间雨水穿过森林化作潺潺溪流,蜿蜒经过池沼湖泊,在九曲江河中奔涌前行,最终汇入海洋。受阳光温养的海水蒸腾升空,重聚为云,遇山成雨——这套装置正是以立体手法,重现水的万千形态与循环轨迹。

无数水珠穿过精密的金属结构洒落,宛如钻石般熠熠生辉;经过超疏水处理的白色金属板上,水流舞动着前所未见的曼妙轨迹。观众以初识般的目光追逐着水的律动,装置上蜿蜒奔腾的水流恰似游走的灵蛇——所谓"蛇行",正是对此最贴切的写照。这项创作中流体力学的精密解析与金属板的微细加工,皆得益于尖端工程与制造技术的鼎力支撑。

B穹顶以15米挑高空间构筑出沉浸式场域,中央悬浮着直径10米的半球形LED屏幕,宛若镶嵌在漆黑背景幕上的巨大天体。约百张观众席以屏幕为圆心呈7度扇形微微内倾,确保每位观众都能领略影像的纵深魅力。经过无反射黑漆处理的背景幕彻底隐匿了边缘与背面,在碳纤维架构的映衬下,观众仿佛直面突然浮现的漆黑圆洞,与洞中的黑色球体展开超现实对话。

LED半球屏幕以约2.5米间距排列而成。置身距屏幕十余米的观众席,面对相当四层楼高的巨幕,完全看不见像素点与灯珠阵列。绕至装置后方,密布的LED面板数量令人不由屏息——如此大胆的设计,正是世博会场才能实现的技术盛宴:在超常规尺度中挥洒创意。这些幕后装置的完整样貌,也值得作为展会后期的珍贵记录留存于世。

屏幕初现的是一颗充满生命律动的地球。云层与地表微妙的错落叠压,在极致精密中更赋予画面不可思议的立体深度。这种将整个地球纳入视野的观测尺度——比空间站宇航员的视角更为宏大——正是本次展演的核心体验之一。随之响起的影像配乐,由Hatis Noit献声,这位拥有巫女般灵性的歌手用无词吟唱构筑起超验的声景。

本次呈现的是一部七分钟CG动画。早在三年半前就已开始集中绘制分镜构图。海洋正遭受着严峻的塑料污染——已有1.5亿吨塑料涌入海洋,且每年仍有超过800万吨持续流入。研究显示若放任不管,至2050年海洋塑料总重将超过鱼类生物量。这部影像作品必将化作令人战栗的骇人警示,深深烙印在每位观者心中。

最后的C穹顶内,弧形巨幕上正在播放纪实影像。我们走访了28位不同立场的海洋问题相关者——既有直面困境的思考者,更有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最终将采访素材剪辑成这部纪录片。环境问题从未存在明确的解决方案,但当每个人的自觉与细微行动相互交织,当多元尝试与社会运动如浪潮般层层推进,在无数累积的终点,终将浮现出一线希望之光。

展场发售的书籍详尽阐释了整套展览的理念脉络与技术解析,并收录了纪录片的深度内容。我们还特别设置了沉浸式体验环节:在料理研究家土井善晴先生监修的"山海微咸清泉"品尝区,来宾可用特制纸杯啜饮由熊野之水调和高知海盐的淡盐水。据悉,曾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毛利卫先生品尝后动情赞叹:"这味道让我瞬间回想起从宇宙返回地球时,第一口水带来的感动。"

2025.10.6

Access

1-chome, Yumeshima-naka, Konohana-ku, Osaka-shi, Os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