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想再提及一下Adrian Zecha和安缦。私下里我有些怕安缦度假酒店落地日本。这是因为:以“日本之力”迎待世界的酒店形式,日本人都尚未实现,我担心会否被安缦抢先展现于世人面前。
也许有人会说:不必担心,只是笔者不知而已,其实在日本已经有很多值得一看的酒店。当真如此,那也许就真是我孤陋寡闻了。亦或是看法不同吧。我一直觉得:日本文化的真实性与价值在当今世界的文化传承中蕴含着极大潜能。也正因此,我对现状几乎无法认同。我既担心日本文化的极大潜能会借包括安缦在内的“外来”视角以完美的迎待之道得以展现,同时对此也做好了思想准备。这种矛盾心理完全源自: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严重误判以及自信的缺失;还有战后七十多年来,在不断向工业立国转型的过程中对观光产业期待度的降低以及眼光的匮乏;尤其是对自己作为创意设计师没能应对时机营造时运的不作为感到追悔莫及。
关于安缦创始人Adrian Zecha的生平和经历在前面003章节中已简单介绍过。生于印尼的殷实之家,在殖民地文化熏陶下培养的感受性赋予他可以巧妙构想出服务存在形式的才能,从而将本土文化,特别是亚洲文化贡献于世界文化传承。
据说Adrian Zecha在创立安缦之前,曾做过香港丽晶酒店的经营合伙人。丽晶酒店,仿佛浓缩了香港,这座亚洲国际城市的全部魅力,其存在感至今仍留有鲜明印象。酒店建在维多利亚湾突出的一隅,香港岛尽收眼底,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所有客房全部是配有宽大窗户的海景房,一整天面对交错而过的行船也不会厌倦。记得让自己深受料理底蕴触发,味觉终于找到“登堂入室”之感的也是这里的广东餐厅————“丽晶轩”。入口处富丽堂皇,待客服务大气磊落,正所谓浑身上下都高涨着东西方融合的丰富与骄傲。我是1990年前后住过这家酒店,当时还让我意识到东京————这座正陷于泡沫繁荣中的城市在待客服务上的匮乏。
丽晶酒店由罗伯特·伯恩斯在其全盛时期倾情而建,他曾将夏威夷的卡哈拉希尔顿一手打造为超一流酒店,被誉为罕见的酒店奇才。据说Adrian Zecha曾作为合伙人参与酒店经营。但遗憾的是,丽晶酒店被卷入泡沫时代的日本金融动乱,1992年伯恩斯无奈退出。“丽晶酒店”于2001年更名为“香港洲际酒店”(InterContinental Hong Kong)
以上经过在山口由美女士的《安缦传说》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在经历了丽晶酒店后,Adrian Zecha在泰国普吉岛建造了他的第一家安缦酒店。而追踪朔源,在启动香港丽晶酒店的大约20多年前,据说Adrian Zecha曾在日本度过整整两年时间。
成长于殖民地文化熏陶中的Adrian Zecha,曾作为美国TIME LIFE公司的日本驻在员,之后在香港创立了介绍亚洲新闻与文化的《Asian Magazine》和《Orientations》,由此对亚洲文化和信息逐渐熟悉。《安缦传说》中详细解读了Zecha的事业形成和发展脉络,其中关于参与丽晶酒店的经营,直至后来创立安缦的整个经历,有很多东西值得深思。Zecha准确掌握欧美顾客对“奢华”和“异国情味”的喜好,同时又精通亚洲,而且还了解日本。
据说Adrian Zecha在被派驻日本时期,曾担任TIME LIFE公司的销售部长。当时正值1956年到1958年间,尽管已经度过所谓的战后期,但当时日本的生活状态还绝对谈不上奢华。酒店也提供不了高大上的空间和服务。据《安缦传说》记载,当时Zecha经常到访一处叫做“三浦半岛别墅”的地方。书中记载基于详尽采访和取证,据说这座设施是在日本生活了21年的美国西海岸摄影师Horace Bristol让日本的木工在浜诸矶这个地方建造的14栋别墅。据说从建在临海高台上的建筑物可以清晰远眺富士山。
其实由于工作关系我曾经构想过在三浦半岛的“荒崎”这个地方建造酒店。因此记得这里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从海岸线复杂,海岬、海岔重叠交错的半岛西侧临海大道确实有若干场所可以看到富士山。
通过《安缦传说》中登载的照片可以看出Horace Bristol的别墅具有典型的日式空间特征,但同时格局样式又与穿鞋入室和使用西式椅子的生活十分契合。让人不禁会联想到辛德勒住宅。看上去就好像真实再现出“住客”眼中“理想的日本别墅”形象。辛德勒住宅建成于1920年。而据说当时的Zecha每逢周末都会带着女朋友驾车外出,由此推算,他应该是在1957年前后迷恋于此。当时已经度过了二战后的非常时期,日本正逐步迈入和平进程。《安缦传说》的作者将这座别墅视为安缦度假酒店的参考蓝本。这点也许正好切中要害。因为日式建筑确实作为尽享日本景观和风土的最佳空间,面向异国民众而建,换言之,让人深感所谓“最初的日本酒店”原型就坐落于此,即便,它是作为外国人出于享乐而体味日本的空间。这里感受不到“主人”迎待异国客人时的那份刻意凝重,以及背负国家使命的建筑师身上那种过分“振作”,只觉得一切顺其自然,而且稍疏于操守的日式空间的精妙在国际文化传承中得以充分发挥。
很遗憾,如今Adrian Zecha已经不在安缦了。而酒店经营通常会随着股东意向和资本运作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确定缺失了Zecha之后的安缦是以怎样的理念运营、拓展。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对在日本构建安缦度假酒店抱有某种恐惧,这完全是因为对安缦创始人Adrian Zecha的影响力心存敬畏,因为他毕竟在年少时深受殖民地文化熏陶,而且深知欧美意见领袖们的喜好,同时了解日本文化的潜力,并坚信基于丰富的过往经验,他一定可以构想出适合日本文化的酒店。
但结果是,当见到建成于东京、志摩、京都,及其他具有代表性场所的安缦集团酒店后,说实话,我稍稍放心了。酒店水准都非常高,日本元素的融入方式也很巧妙。安缦伊沐(Amanemu)大胆参照伊势神宫的设计,冷水和热水的搭配堪称完美,但都不是我所“怕”的酒店。
恕我直言,构成客房和大堂的空间语言,全部植根于源自欧洲的酒店风格,而并没有孕生出日本独有的空间设计语言。床是床,沙发是沙发,桌子是桌子,外观设计都显示着日式风格,但是距离由日式审美孕生出的空间语言还相去甚远。而这些,如果还是Adrian Zecha率领的安缦团队负责,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那么,所谓日式空间设计语言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日本的奢华呢?接下来必须要进入正题了。就此,我的想法如下:
说到日式,绝没有一丝“煞有介事”的成分,比如强调榻榻米的客厅、座垫的摆放方式,或是寂寥的风情等。酒店,说到底要提供国际化空间,与旅馆在服务层面具有本质区别。单就“休息/用餐/就寝/工作”这几项普遍性活动而言,是否可以具体呈现出该国的审美意识,这一点尤为重要。进而言之,我甚至认为:针对老生常谈的“奢华”课题,也许日本的答案就蕴含在其中。具体围绕以下几点:
・内与外的疏通
・空鞋的处理
・休息的核心
・空间的多义性
・垂直与水平
・角落与边缘
・冷水与热水
・天然材料的使用方法
・艺术的搭配方法
・配花
・洗手间的美学
针对以上课题,如何给出具体答案,我会尽己所能。接下来按顺序一一道来。